《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1生命里有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多少的愁苦和伤感。华灯初上,时光流转,他与她的曾经留下不可抹灭的痕迹。那些无处安放的曾经,破碎的让人心疼,他推开了所有的人,把她放在心上。他想应该守候,继续这么守候着。
有人曾说“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美的诗,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可是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而应该是利她的,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对他来说,春风再美也比不上她的笑。是否女人,永远不必多问,她永远天真,为他所爱的人。
把人生看做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便不会频频回首,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在旧时光的风景里,成为珍藏一生的美丽。也许会看到别的风景,可是回头看,仍然觉得还是她。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对他来说,花开了,他就画花。花谢了,他就画自己。你来了,他当然画你。你走了,他就画一画回忆。。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的早天,八月的忧愁。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若无缘,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为何与我笑颜独展,唯独于汝相见?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发白,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林徽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这样写道
他如此深刻地爱着她,终身不娶似乎有了更确切的理由:纵使有再出色的女子,与她相比,也黯然失色,新娘若不是她,娶妻何用?金岳霖去世后,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与林徽因墓仅仅一箭之遥。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终究一别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许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记住生命,记住爱,记住温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2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雨迷离。院子里温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有过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总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轻灵和鲜妍的美丽。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使她众人公认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如一,而她的诗,亦如此。
"这是秋天,秋天/风还该是温软/太阳仍笑着那微笑/闪着金银,夸耀/他实在无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这叶落了的秋天/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1933年的秋天,那个如白莲般圣洁的女子写了这首著名的长诗《秋天,这秋天》。多少人被这首诗深深感动,纵是这萧瑟之季,亦没有秋风秋雨煞人的悲伤。在林徽因的内心深处,哪怕是怀念一个逝去的故人也是温软而柔情的。在她眼里,秋天是一场华丽的宴席,秋天有骄傲的果实,有走过庄周梦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挽歌,是一场离合梦幻的交变。对于季节交替,随意更迭,林徽因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愿对过往低头,所以她喜欢怀旧,却不会沉迷。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也许我们应该留她更多的祝福。无论她飘至人世间的哪个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岁岁逢春。
事业上的成就让更多人对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个只会风花雪月的娇柔女子,她深谙民间百态,懂得人情冷暖。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才女,总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让人一见倾心——她是许多男子梦中的红莲,没有让自己活到鸡皮鹤发,更没有让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仿佛在任何时候,她都拥有那份出尘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处,和我们一起共度流年。于是这个美好的女子被装帧在人间四月,岁月早已泛黄,而她却苍翠依旧。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相约同行的人,一起走过雨季,度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在某个渡口分离。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白雪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加倍偿还。雨季,何时开始,何时停歇,无从知晓 ……此处隐藏3624个字……,开始了如饥似渴的学习,尤其是梁思成,忘我学习到甚至有些忽略林徽因。作为女孩子的林徽因是有些不忿的,但她更多的是理解。
时局动乱,在美国收到了林父去世的消息,思成放下一切陪伴徽因,减轻她的痛苦。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更是相互扶持。
四年后,他们在毕业之际,先是在加拿大举行婚礼,踏上了欧洲游的旅途,借着蜜月之旅访问各国建筑,结束后回国。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任教,1928年金秋东北大学首届建筑系招收了一批学生,梁思成任系主任和讲师,林徽因担任建筑系专业英语课和美术装饰史课的教师。那时候的东北,外有日本人虎视眈眈,内有各路土匪昼伏夜出,时局并不太平。1928——1931年,在东北大学,夫妇二人给中国的建筑业正规化的开启做出了贡献,在这里他们经历了远在北京的父亲梁启超的去世以及第一个孩子梁再冰的诞生。
回到北京后,梁思成应聘到朱启铃先生任社长的“中国营造学社”任职,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民间学术机构,思成担任学社法式部主任,徽因被聘为学社的校理。工作安定后,他们在北京总布胡同租了一个四合院,与他们比邻而居的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1931年夏天,思成送患有肺病的徽因到香山养病,他们住在双清别墅,思成在学社不忙时就上山来陪徽因,城里的老金、沈从文和徐志摩等不时结伴上山探访徽因。从1932年到1937年仅6年间,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遍及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他们测绘整理了200多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完全测绘图稿1898张,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期间悲喜交加的是经历了徐志摩的意外出事,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梁从诫。总体来讲,这段日子还算安稳。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在颠沛流离和病痛折磨中度过了许多年。1937年,北平沦陷后,林徽因在病中和家人一起仓皇逃离北京,经过湘西到昆明,天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1938年,他们在长沙。经历千难万险逃后到昆明,缺吃少穿,为生计发愁,1938年1月到1940年11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云南昆明近三年时光留下的足迹。他们战乱和贫困下,仍然让捉襟见肘的生活开出一朵花儿来,他们为自己设计并建造了一座住宅——龙头村故居。
1941年,林徽因一家搬到了四川宜宾附近的一个偏远山村——李庄。从那时起,林徽因就经常发烧卧床,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快乐,梁思成为了给她打针,甚至学会了静脉注射。
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仍在病榻上坚持工作,用了几年时间,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重要着作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早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然而,她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以健康为代价的。
1945年,抗战终于胜利,在林徽因离开李庄时,医生诊断她的生命大概只剩下5年。接下来几年,她拖着病痛的身体参加了首都城市规划工作,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她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这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
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她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享年51岁。死前,她要求见一见梁思成,称有话要对他说。护士说:“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而徽因并没有等到“明天”。
后面的故事,有心理洁癖的人们会觉得略微遗憾,梁思成和林洙走到了一起,晚年有了另一个女人,一度遭到了众叛亲离的境遇。这里笔者想说,都是吃五谷杂粮的人,就不要太苛刻了吧。至于他们俩,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按下不表。
梁思成和林徽因,回溯他们的相伴的短短27年,恍惚觉得那是很长很长的一生,经历了异国求学、战争纷乱、身体病痛、社会变革等。而这个过程中,林徽因在梁思成心中是不可替代的,他曾在所著书的前言中写到,“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事业中不懈的贡献着力量,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你看啊,他们是夫妻、同事、同窗,多重身份加于一身,什么势均力敌的结合,什么气质和技巧的平衡,什么罕有的奇迹的配合……甚至今天的soulmate说辞,用在梁思成和林徽因身上,都恰如其分。
从看完《林徽因传》到今天,断断续续一周时间,言尽于此。题外话,时至今日,才是微微懂得,为什么要看传记,而且要趁早。
《林徽因传》读后感9谈起她没有人不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所感动和钦佩,她是创造了沙龙,又走出了沙龙的女人,她就是林徽因。
在张清平为她撰写的自传中提到了她的一生,即她的爱情、婚姻以及在建筑和绘画方面惊人的天赋。最为感动的地方就是,在战争国破家亡和自己疾病缠身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为学生授课的时候,纵然痛苦让她难以忍受,但她还是依然享受着这短暂的美好时光。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在与自己的丈夫梁思成去考察的时候能够忍受艰苦的环境,跋山涉水。这使我对这位出身于书香门弟的女子有了更深一层的印象。敬佩她的从容,敬佩她的乐观,敬佩她能够时刻为他人着想。
在建筑和绘画方面她也是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成就。从一开始与自己的丈夫选择了建筑学,就注定了他们与建筑结下了不结之缘。当然,一开始由于各种原因,她选择了学习美术,但同时她也选修了建筑学。在国外四年求学的日子里,她被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所认可,同时也奠定了她自己和梁思成的美好姻缘。
在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方面她也有着不小的成就。在与梁思成成婚以后,夫妻两在清华建筑系任教,她讲课生动形象,毫不枯燥乏味。有时候,她就让学生在自己家里上课。由于建筑学是新开的课程,学生们没有可以借阅的参考资料,她就把自己家里的书借给学生们看,他们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建筑系的才子。同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她都不忘记看书读书,与此同时,她也写了很多诗和小说,比如《你是人间四月天》,《那一晚》,《一天》,《九十九度中》,《笑》,《激昂》,《昼梦》等等。在这一方面她称的上是才华横溢,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
在人际交往方面,她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回国之后,她志同道和的朋友特别多。在每次与金岳霖,徐志摩,沈从文等人的交谈之中总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任何时间总能保持乐观,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不愿意麻烦别人。
在感情方面她也是有着一段传奇的人生。不管是徐对她热烈的追求,还是金对她的爱,还是后来成为自己丈夫的梁,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最终选择和梁在一起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往往每一次选择,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因此勇于选择,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
林徽因的一生既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在成就方面她是一个成功的女人,她给后代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是一个女人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她终生所追求的事业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她又是“平凡”的。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才能像她一样,得到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文档为doc格式